古蹟篇
仙灵所隐的寺庙-灵隐寺
灵隐寺始建于东晋(公元326年),到现在已有1600多年历史。中国佛教著名十大寺庙之一。位于西湖之西,北高峰与飞来峰之间。五代吴越时,规模宏大建有九楼、十八阁、七十二殿堂,房屋过1300余间,僧众达3000人。
据《灵隐寺志》载:“创于(东晋)咸和元年竺僧慧理,山门始榜曰: 绝胜觉场,山翁葛洪所书,正殿日觉皇殿……宋景德四年(公元1007年)改景德灵隐禅寺”。明初重建,改称灵隐寺。清康熙二十八年,圣祖来寺题额赐名 “云林禅寺”。
当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见飞来峰叹道:“此天竺灵鸳山之小岭,不知何年飞来?佛在世日,多为仙灵所隐。”遂面山建寺,取名“灵隐”。而飞来峰却有无石不奇,无树不古,无洞不幽,秀丽绝伦,其景观与周围诸峰迥异之处。
灵隐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。天王殿入口的弥勒佛坐像,已有200年历史,弥勒佛背后的护法天神韦驮像为整块香樟木雕成的南宋(1127- 1279)时作品。大雄宝殿高33.6米,是现存最好的单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。殿内正中有贴金释加牟尼像,净高9.1米,加上莲花底座和佛光顶盘,高达 19.69米,坐像用24块香樟木拼雕而成,精细而庄严。大殿两侧分列“二十诸天”和“十二圆觉”像,神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殿后侧有海岛立体群塑,共有浮雕150多尊。
提起灵隐寺,人们自然会想起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和尚:济公。济公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,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(公元1148年),卒于嘉定二年(公元1209年),原名李心远,法名济公,浙江台州人,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。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是灵隐寺。他的行径被传说渲染得离奇古怪。事实上,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神通功能的名僧。但济公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大不相同。据记载,济公性格不居常规,偶尔饮酒食肉,行若颠疯,与一般寺僧格格不入,监寺不能相容他,被迫离开灵隐寺而到了净慈寺。“古井运木”的故事便发生在净慈寺。他在净慈寺度过了余生,一直到端坐而逝。济公非常热心,乐于助人,寺中有老病僧人,他常为之采办药石。行游时为市人诵经下火,解忧排难,常常灵验,因此为人传诵。济公一生飘逸,喜好云游,出行四方,足迹遍及浙、皖、蜀等地,衣衫不整,寝食无定,神来神去,人莫能测,疯疯颠颠,故又被世人称为“济颠”。
济公的出现验证了灵隐寺的仙灵所隐。济公的遭遇也为我们带来启示,就是不能用常规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人或一个新生事物,否则就易于失之偏颇。我们当今世上也有许多看似平常普通之人,也许“不普通”就隐藏在“普通”之中,正所谓“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。”
响堂山
响堂山以响堂山石窟而著名,其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约50公里处的武安县南部,响堂山石窟由大体上由南北两部分组成,细分还可加上小响堂。南响堂在鼓山南麓西纸坊村北,北响堂在鼓山之腰和村东,两地相距大约15公里。南北响堂共有石窟16座,大小造像3400余尊,历时27年。石洞构思巧妙,窟内石像造型优美,庄严而神圣。据传,在响堂山石洞内拂袖、谈笑即能发出锣鼓铿将之声,故而得名。
响堂山石窟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为出家人提供了一个修炼场所,在山上或平原建庙为寺,在山里建庙为窟。寺即是窟,窟也即是寺,因为他们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,只是名称叫法不同而已。建窟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有利条件,能避免风吹日晒和雨淋,也能节省原材料。
据金正隆四年(1159)《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碑》载,石窟始凿于崇信佛教的北齐,历史上有几代帝王大力推崇佛教,北齐文宣帝高洋(550~559在位)便是其中之一。当时这里是自邺都(北齐的都成)至晋阳的必经之地,曾建有行宫。高洋“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,遂开三石室,刻诸尊像”。现存北齐纪年题记,有北响堂的武平三年(572)唐邕写经记和小响堂的武平四年造像及刻《法华经》等残记。
从现存的石窟内佛之雕像与装饰构造便可看到昔日的辉煌。北响堂筑有九窟,南响堂筑有七窟,其中南响堂第 3、7窟,北响堂第2、3窟,在窟前四柱三开间窟廊上方又凿有大型覆钵、山花蕉叶、刹杆及火焰宝珠等,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。窟门两侧雕八角束莲柱,门额饰以精致的宝塔、飞天,门侧壁浅雕肥大忍冬纹,整个外观装饰华丽。“忍冬”是古代的一种富有寓意的纹样,它是一种缠绕植物,俗呼“金银花”、“金银藤”,因它凌冬不凋,故有忍冬之称。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,比作人的灵魂不灭、轮回永生。忍冬纹是响堂山主要装饰纹样之一。北响堂寺之“大佛洞”,规模宏大雄伟,雕刻精巧,洞内一尊坐佛高3.5米,大佛端庄浑厚,肌肉丰满,线条柔和,神气秀逸,衣纹密集而富有装饰性,虽经千年风日侵蚀,现仍可窥之原貌。唐代高僧释道宣在 《续高僧传》用“中诸雕刻骇动神鬼”来形容当时雕刻之精美。
南响堂山石窟千佛洞最为华丽, 洞壁佛像鳞次栉比,颇为壮观。窟外整体外观为覆钵塔形。窟前设四柱三开间前廊的仿木结构建筑,其斗拱窟檐以上凿大形覆钵,钵中央雕展翅欲飞的金翅鸟,上雕宝珠,钵两端饰卷云状山花蕉叶,这一保存完整华丽的装饰,十分罕见。窟内进深3.6米,宽3.9米,高3.7米。前壁满雕塑千佛,其它三壁又凿一大龛,内均一佛二弟子两菩萨。壁上部也各雕千佛,下设基坛,窟顶微隆,雕莲花和八尊伎乐天。伎乐天也就是持乐器的飞天,有的手弹竖箜篌,有的口吹竹笙横笛,飞天们随着那幽雅的乐曲、优美的旋律,手舞足蹈,载歌载舞,供养天人双手捧钵敬献仙果,表现了《法华经壁喻品》中的所谓 “诸天伎乐,百千万神,于虚空中,一时俱作,雨众天华”的景象。
响堂山石窟近代遭到严重破坏。南响堂的塔形窟如第1、2、5、7等窟的塔顶部分均已无存,前廊和檐柱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。塔形窟中以北响堂第7窟(习称北洞)规模最大,窟方形,每边各长约12米,窟高11.6米,雕刻也最为精美。可惜前廊已残毁,覆钵顶也仅留遗痕,前龛造像高达3.5米,是响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,但也已遭到损坏。龛柱顶雕火焰宝珠,柱身棱面上精雕缠枝忍冬图案。龛顶浮雕覆钵形塔顶,顶心承由仰莲、相轮、忍冬和火焰宝珠组成的塔刹。每一小龛就是一座装饰华丽的佛塔,也是这座石窟的一个缩影。可惜龛内造像均在近代被盗凿一空。从现存少数人物遗痕来看,当时的画面是颇为宏伟的。北齐造像虽多残毁,特别是佛像头部大都被盗凿失去,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海外。但仍能看出此时期的雕塑造型风格。从整体而言,虽然保留了部分雕塑佛像与描绘佛世界的华丽装饰,但大部分石窟所遭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,已是“今非昔比”了。历史是无情的,不管再美好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,也会因人为或自然灾害而渐渐离人们而去。
虽然响堂山石窟昔日难再,但人们对佛的信仰却依然如故,佛经的传播,也没有因为响堂山的败落而停止。旧的寺院残毁,新的庙宇又建成,人有轮回,历史循环,当感叹人生“何枝可依”之时,不妨迈向追寻真理之途,从响堂山的兴衰来看,人们可以想到的是纵然是岁月的沧桑也难掩佛法真理的辉煌。
恒山─北方第一山
恒山为五岳之一,主体部份雄踞山西省的北部。相传远在4000年以前,舜帝北巡到浑源,见此山气势雄伟,若北天之门,遂封为“北岳”,成为北方万山之宗。它西衔雁门关,东跨太行山,绵延五百余里,有“恒山如行”之说。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,海拔2017米。恒山被誉为“入天北柱”、“绝塞名山”。古称恒山有十八景。至明、清时,已有“三寺四祠九亭阁,七宫八洞十二庙”之盛。现在尚存悬空寺、北岳庙、飞石窟、会仙府、九天宫等多处。
恒山曾名常山、恒宗、玄岳、紫岳。汉、宋时,曾改名常山。唐、宋又名大茂山,神尖山。北岳恒山很早就被载入史册,历史渊源很深。《尚书·禹贡》中说:“太行恒山,至于碣石,入于海。”《周礼·职方氏》中又言:“北曰并州,其山镇曰恒山。”《山海经》中称恒山为“北岳之山”。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道:“北岳,恒山也。”因为它位居北方,为万物所伏,系恒常之所,故称之为恒山。
历史上,许多著名学者对恒山都有过动人的描绘,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有“望常山之嵯峨,登北岳之高游”的描绘。唐代贾岛《北岳庙》诗中有“天地有五岳,恒岳居其北,岩峦叠万重,诡怪浩难测。 人来不敢入,祠宇白日黑。有时起霖雨,一洒天地德。 神兮安在哉?永康我王国。”的赞叹。唐代大诗人李白则在恒山留下墨迹“壮观”二字。金著名诗人元好问写有《登恒山》:大茂维岳古帝孙,太朴未散真巧存。乾坤自有灵境在,奠位岂合他山尊。 椒原旌旗白日跃,山界楼观苍烟屯。谁能借我两黄鹄,长袖一拂元都门。
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,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区,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,名总玄洞天。司马承祯《天地宫府图·三十六小洞天》曰:“第五北岳常山洞,周回三千里,号曰总玄洞天。在恒州常山曲阳县,真人郑子真治之。”
唐朝道士张果,也就大家所熟悉的张果老,曾隐于恒山修炼。《旧唐书》卷一百九十一云:“张果者,不知何许人也。则天时,隐于中条山,往来汾、晋间。时人传其有长年秘术,自云年数百岁矣。尝着《阴符经玄解》,尽其玄理。则天遣使召之,果佯死不赴。后人复见之,往来恒州山中。开元二十一年(733),恒州刺史韦济以状奏闻,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以邀迎之,果乃随峤至东都。……后恳辞归山,……(赐)银青光禄大夫,号曰通玄先生。……乃入恒山,不知所之。”
现在,在果老岭,还可以看到那一行行三寸深的小圆石坑。传说八仙之一张果老在恒山炼丹修道,他骑驴上山下山印下了这些印记,所以后人称之为“果老仙迹”。上山的人们喜欢踩着这些石窝走,据说这样可以“沾上一些仙气”。
除了果老岭,还有许多自然景观中的奇迹。比如苦甜井在恒山半腰,两井相隔一米,水质却截然不同。一井水甜美清凉,被称为甜井;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。甜水井井深数尺,却取之不竭,可供万人饮用。唐代时,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“龙泉观”。
北岳庙,建于明代弘治年间,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。它位于恒山主峰天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。北岳庙门有“贞元之殿”四个大字。门侧有长联,上联为:“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载”;下联是:“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”。北岳庙内,有北岳大帝塑像大殿不仅有壮观的外表,殿内东西两墙均绘满艺术价值很高的巨幅壁画,长18米、高8米。传说为唐吴道子手笔。壁画内容东壁为“云行雨施”,众天神兴师动众,施云布雨,普降甘霖的具体情节。其中的苍莽巨龙,体态蜿蜒,腾云驾雾,几欲离墙而去。西壁内容为“万国咸宁”。画的是众天神为民降福弥祸后得胜回宫的场面。
说到恒山,不能不说的是悬空寺。悬空寺是恒山最主要的景观之一。始建于北魏后期,距今约1400多年,奇迹般地历经沧桑而主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。整座寺庙构思奇巧无比,在绝壁上建庙的构想非常人所能为之。结构曲廊慢回,高低错落,该实的实该虚的虚,上载危岩,下临深谷,凿石为基,就岩起屋。横木为根、立木相辅也是其特有的建筑风格。有趣的是在三祖殿内,供奉释迦牟尼、老子、孔子。也许这是一种象征,佛代表的是“善”,道代表的“真”,而儒家的“忍”哲学又是普遍被世人所接受的。如果说三教同修,那纯属乱来,因为修炼讲究不二法门。从道教七真之一的孙不二的起名来看,可见他们对不二法门的重视。这座“悬庙”有许多未解之迷,有待人们去探索。